疾病调理首页 > 服务项目 > 疾病调理 > 详细
忘掉病才能好病

日期:2015年6月11日 11:31:26 阅读:1508

用忘,这是古人的方法,有,我不要,把它扔了,把它忘掉了,脑子里没这个概念了,如果我们能从这个高度对待我们自身的病与偏执的意元体的话,那就能破除我执了。

来我们这学习的学员我们从不让大家提病,有的人说了,不让大家提病,可很多人是想来治病的,不让提病病怎么能好呢?那提了病,天天把那个病挂在心上,病就好了吗?

有一次颜回向孔子说:“回益矣。”意思是“我进步了”。孔子问:“何谓也。”即“什么意思?”颜回回答:“忘仁义矣。”意思是把仁义都忘掉了。孔子是讲仁义的,儒家就讲仁义道德,颜回说把仁义都忘了,孔子却说“可以”,但“犹未矣”,还不够。过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,又说:“我进步了……我把礼乐都忘了。”以后颜回又来了,说:“回坐忘矣。”意思是“我达到坐忘的境界了。”孔子问是怎么回事,颜回说:“堕肢体,黜(罢免)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”孔子听了说可以。

那么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练功要用忘,可从这个意思去理解。“仁”是指广泛的去爱人去,“义”是指根据仁的道理而应该去做的事情。仁和义都是要我们对人好。我们要把“我要让人好”的念头忘掉,让人坏的念头当然更得忘。

比如:来个病人,需要我们治疗,如果我们想病人就应该正常,正常是自然的,连我要他好的念头都没有了,这就是我们“无心为善”了。没有想着做善事去,到最后做了善事,这才是真善。可我们见了有病的人,我给你治治吧。那给人家治病跟人家说干什么呢?治就行了嘛。他好了是他好了,你要给他治,你也完成任务了,就完了。跟人家讲干什么?无非是告诉人家是“我”给你治好了病,你要感谢我。这里边“我”就多了。

忘仁义是一个练功的思想境界,它的起点比较高。要我们没有想做好事情,但是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好事。在意识中没把它当个好,很自然了。

怎么理解忘礼乐呢?仁义是对外的,礼乐是对自身的、对自己的。古人说:“礼以治外,乐以治内”,用礼的行为,来对治自己的行为,使之符合礼;乐能动身体里边,通过乐能使得身体里边融通,使精神舒服(古人重视“礼、乐”实际是拿“礼、乐”这种状况来调整自己的身体、意识、气的)。既忘了治外也忘了治内,自己没有想我自己要治外还要治内,却已经就在治理自己了。这也是个练功的境界。如果心想“我要练功了”,就不对了。想着我练功要冶病、要通,这都不行。这说明我们还没达到自由、自觉的程度,有我要练功、要治病的念头都不对,那是不是不练了?不是不练了,而是对练功习惯了,很自然了,不去有意识练而已经在练了。里外都在练,里外都合度了。要不然为什么颜回把仁义礼乐都忘了,自己的肢体、聪明什么都没有了,孔子还说可以?这个境界可以说是身在其中了。

通过混元整体理论分析,我们的病不但有有形的这一部分,还有无形(如:情绪、性格、意识里边固定印象等)的那一部分,实际上无形的那一部分占这个病的一大部分,而且无形的这一部分都在意识里面,大家练练功,别人给发发气,暂时解决有形的这一部分,无形的那一部分要靠意识的变化,所以老师讲,修养意识是根本。如果我们意识天天着相在有形的这一部分上,病就永远也好不了。懂得了病无形的那一部分在哪里,主动的去改变自己,我们不天天想那个有形的病,病自然而然不就好了吗。

我们要让好病的念头忘了。忘掉病是一个练功的思想境界,它的起点比较高。要你不去想病,可做得都是好病的事。在意识中没把它当个病,就很自然了。

修养意识是练智能功的根本内容,应该说它在某些方面比功法更重要。练功法是练形体练气练神,那是要练的,但是,那练的是意识的单项活动,是通过意识的单项活动,把形和气的功能强化起来,把意识加强起来,把意识统帅形统帅气的力量加强起来,这样的练功只是把我们现有的形体功能强化一下。现在说的修养意识就不然了,它是要把意元体——发命令和统帅形体的地方改一改。改什么呢?说简单了,就是改变自我。本来这个自我是意元体的功能,现在却被各方面的东西束缚住了,圈起来了,固执起来了。我们就要破除对自我的束缚,更加符合我们生命的规律。